改革开放 城市崛起——访新全球化智库城市治理首席专家乾泉

2018-09-13   浏览: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改革开放40年里,中国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崛起,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伟大成果的体现。 中国产经新闻报首席记者 梁文艳报道 一座城市,浓缩着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回忆。它不仅书写着一座城市的改革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精华。 197

改革开放40年里,中国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崛起,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伟大成果的体现。

  中国产经新闻报首席记者 梁文艳报道

  一座城市,浓缩着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回忆。它不仅书写着一座城市的改革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精华。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改革标志,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回顾40年栉风沐雨,其改革开放的成果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中国的城市建设,在4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崛起,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伟大成果的体现。
  1978年以前,一座座破旧不堪且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或一座座不起眼的小城,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成了国际大都市。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高科技的列车在大都市来回穿梭,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旅游城市……
  近日,新全球化智库城市治理首席专家乾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40年间,国内不少城市也从区域经济中心逐渐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上广深已拥有全球竞争力,国家中心城市增加到了9个,国家城市群增加到8个,‘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倡议和战略正徐徐展开,城市化进程令世界瞩目。”
  新全球化智库城市治理首席专家乾泉表示,改革开放中,最炫目的是城市化,中国城市人口目前也超过了8亿人。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城市的星火燎原和整体崛起,无论是对中国、对世界还是对人类文明,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它直接推动民族繁荣富强梦想的实现,带领城乡跨入文明现代社会的大门,打破传统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加快人类文明的进程,改变世界的发展格局。
  小村庄的崛起
  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深圳?答案无疑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原本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渔村。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于是,深圳成为改革开放的第一站,它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也由此崛起。
  史料记载,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在听取广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习仲勋、杨尚昆的工作汇报后,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广东临近港澳,可以发挥这一优势,在对外开放上做点文章。”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暂行条例》。
  去旧图新,在中央政府不断改革下,曾经的小渔村成为国内的第一个万元户村,渔民们由此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
  曾经在1978年,深圳仅开通了一条公交线路的边陲小镇,如今,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变为了海陆空三栖交通互达且拥有2000万多人口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谈起村庄,不得不提北京的中关村,中关村也是一个因改革开放而兴的高新区。其实,中关村不仅仅是一个高新区,它还是一个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中国科学院、科学城、大学城等)。
  早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关村还只是一个仅有20几户人家的村庄,村民们以农业为生,他们居住的房屋散乱,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启”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巨变。
  资料记载,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无疑是中国第一个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培训等综合性基地。
  1999年6月,国务院又批复了中关村科技园,这一批复,成为了再次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决策。
  40年来,中央政府对中关村先后作出了五次重要决定,这再次证明,我国政府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重视。
  有人说,中关村的巨变,与陈春先、柳传志、俞敏洪、李彦宏、雷军、刘强东等代表中关村创新人物不无关系。的确,改革开放后,用毫不夸张的话来形容,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与先锋军。
  和深圳、中关村一样“起家”的还有上海的浦东新区。据公开报道称,40年前,从浦西望向浦东,这里还是低矮的房子和阡陌农田。
  当年上海市民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谚语依旧流传至今。如今,不断改革下的上海,其浦东新区不仅高楼林立,还是全球金融机构的汇聚地。
  有媒体曾这样描述,40年后,浦东已焕然一新。这里,自贸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把一大批“试验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
  事实上,上述阐述的中国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只是在全国的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改革缩影。
  回顾1978年前后,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人均GDP156美元,尚不及当时的撒哈拉沙漠以北非洲国家的三分之一,国内经济总量也居世界第十一位。
  在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如今的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1978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左右。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值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2017年首次站上了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
  乾泉说,这40年来,虽然国际上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中国崩溃论”。但是,都被强劲的中国经济和快速的城市进程的现实给粉粹了。直到现在,中国已经在第四次产业革命和智能化城市转型等不少城市治理领域掌握一定的全球话语权,引领全球议题,有了真正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影响力。
  城市变迁
  改革开放,无疑赋予了中国城市“活力”与财力,4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快速发展。一项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增长到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
  新全球化智库城市治理首席专家乾泉说,如今,我国城市发展的闪耀成果,是改革开放40年来最重要的体现。除了北京、上海和深圳外,杭州市的发展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如,杭州市从最初的旅游城市逐步转变为智慧城市,这些都是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
  事实上,随着产业升级以及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唐山成为世界“钢都”,义乌、临沂、银川、乌鲁木齐一跃成为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厦门、杭州、西安、郑州、贵阳、成都等成为全球文化商贸旅游和投资的热点城市。
  “城市的发展,以数量扩张为主要阶段。”王辉表示,另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城市的建设,都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崛起的。
  据相关数据显示,40年间,中国城市体量不断壮大,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了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了657个。
  一座城市,人口数量无疑是城市发展的“突破口”。“其实,从城市人口增长方面,历经三个阶段。”乾泉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的初期阶段,一些城市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到了中期,一些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
  后期阶段,一些城市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其实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事实上,当一座城市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长,其产业的发展也在壮大。乾泉说,从城市的产业形态上来讲大致可分为第一个十年是城市的初级工业化阶段,这包括城市发展缓慢、延续时间长、城市结构简单、城市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以及城市处于自发发展阶段;
  第二个十年是城市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这里包含城市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城市数量、规模和经济总量的积累、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与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积累;
  第三个十年发展阶段是城市的信息化发展阶段,这里包含城市的信息化加强,城市数量持续增多,互联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加速产业信息化,一些相邻城市连接组成巨型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另外,信息化、“互联网+”促使城市与乡村由原来的分离和隔绝走向融合,城乡差距趋向缩小;
  第四个十年发展阶段,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第四次产业革命下,进一步推动了信息化城市向智能化城市、低碳生态城市转型发展。
  在中国不断改革开放下,生态城市、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等城市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不仅城市化在加快发展,就连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也在产镇、产教等行业的带领下,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里,全面发展下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等收入偏上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