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连通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大战略

2015-08-07   浏览:   来源: 中国好品牌网

习主席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近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一带一

习主席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近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一带一路”战略再次成为社会瞩目的热门话题。为帮助官兵深入理解“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任天佑。

“一带一路”是造福中国人民和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

记者:“一带一路”战略自2013年提出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为什么这一战略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任天佑:2013年9月和10月,习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期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这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指三条线路: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指两条线路:从中国沿海港口经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经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一带一路”涉及65个国家,总人口约44亿,占全世界人口的63%,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9%。无论从经济规模、人口数量,还是从发展潜力、市场空间,都具有全球性意义,都是史无前例的。

“一带一路”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造福中国人民和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

对中国来说,当前,既面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世界贸易持续低迷等外部环境考验,又面临着国内经济发展处于深度调整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资本和产能过剩,对外开放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等现实考验。“一带一路”的实施,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既有助于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腹地,也可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同时“一带一路”以陆上和海上经济合作走廊为依托,贯穿欧亚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将建成世界跨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新兴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对沿线国家来说,各国都面临着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强劲需求,“一带一路”的实施将从基础设施到金融服务等各方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大大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激活经济发展动力,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从而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角戏”,而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开启了互补互利互惠新的机遇之窗。

“一带一路”是中国践行合作共赢理念的重要战略举措

记者:中国首倡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一带一路”是否可以说是对中国一贯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的深化和体现呢?

任天佑:是的。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我们国家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也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一带一路”战略源于古老的丝绸之路,蕴含着中华文化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也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历程的历史启示。“一带一路”是中国着眼未来打造的国家大战略。

首先,它突破了传统大国依靠经济殖民、文化殖民而崛起的陈旧逻辑。当今中国走的是和平崛起的新型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根本上摒弃了西方国家“国强必霸”的老路。“一带一路”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共赢、一起发展、共享红利、共同繁荣的倡议书和路线图。

其次,它突破了对抗性思维、零和博弈思维。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是开放的、包容的、建设性的,既不划圈子,也不是对抗性、排他性的。它强调与现有机制、体系的融合和衔接,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推动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第三,它突破了传统的开放合作模式。“一带一路”不再是把资金引进来、产品卖出去,或者对外办工厂、卖产品等单一的对外开放模式,而是着眼于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与各国发展战略相衔接,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让各国人民共享更高质量发展的红利、共享安宁富裕的生活。所以,中国合作共赢的理念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和理解,不久以前50多个国家积极申请成为亚投行创始国就是生动的注释。

“一带一路”是对当代国际合作机制模式的重大创新

记者: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国家与区域组织之间都有比较广泛的联系和合作,“一带一路”相比这些合作模式,它的创新点体现在哪里?

任天佑:从当代国际合作机制的视角看,“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对现有合作机制的重大创新。

其一,“一带一路”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国际合作新模式。继上个世纪的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由美国等国主导的全球合作机制建立以来,除了APEC等区域性合作及其他双边合作模式之外,最为“高大上”的莫过于正在由美国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谈判,这两个谈判就是要以高端开放为契机,塑造排他性的、更高标准的全球贸易与投资新规则,以掌控和影响下一轮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继续主导亚太政经格局,这无疑将大大压缩全球市场与投资来源,对新兴国家特别是我国发展将构成新的挑战和威胁。“一带一路”战略与TPP、TTIP谈判完全不同,它不设排他性的苛刻规则,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机制,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进来,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倡导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进行合作,拓展与亚欧市场的合作,推动市场多元化战略,是一种由中国首倡的、各方共赢的包容性巨大的新型国际合作机制。

其二,“一带一路”提出了一整套配套的国际合作新思路。“一带一路”秉持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它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开放性共赢性区域共同体。为此,还制定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战略、中巴经济走廊战略、东北亚经济整合战略等一系列一体化的配套战略规划,形成了主权投资基金、亚投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配套金融支撑体系,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全新战略规划。

其三,“一带一路”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国际合作新愿景。“一带一路”打破了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对内而言,它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向中亚、东盟延伸。对外而言,它从陆上涵盖东南亚和东北亚经济整合,从海上连通欧亚非三个大陆,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并形成一个海上与陆地相衔接的环形经济带战略。同时,它不仅限于经济合作,而是一种全方位合作,通过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些与传统以经济和贸易为单一内容的其他国际合作机制是完全不同的。

“一带一路”是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塑造国家安全环境的创新实践

记者:习主席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演讲中指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一带一路”对塑造国家安全环境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呢?

任天佑:当今世界,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影响安全的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各个国家都有维护和塑造地区安全和世界安全的共同责任。习主席指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为此,习主席在多边场合多次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型安全观,得到了亚洲和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大手笔,也是国家安全战略上的大手笔。

从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看,一些国家坚持冷战思维,在外交、军事、安全、经贸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意图围堵中国的发展空间,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一带一路”的实施,使中国能够“东出海”“西挺进”,实现陆上和海上战略互补,开辟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有利于打破外部的战略围堵。

从国家长远战略利益看,没有“大周边”的安全环境,没有亚欧非的安全环境,中国发展将是高成本、难以保证和难以持久的。周边安全、合作伙伴安全是中国长远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同时,当今世界的安全不是单向的、孤立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只有摒弃冷战思维,创新安全理念,才能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经贸合作为主线,实现区域互联互通,建成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彼此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使沿线各国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军事互信更加巩固,使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友好相处。这也有利于塑造中国“大周边”的安全环境,推动亚欧非等沿线国家提升国家治理水平,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争端,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从而塑造更好的区域安全和世界安全,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作出贡献。